4.1 人才培养效果突出

⑴ 成长后劲足

        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下,学院学风持续提升,数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深造率2012年的18.2% 上升到2021年的54.9%,其中学术型班录取率最高达88.9%;海外研究生录取率从1.5%上升到25.8%,其中国际型班录取率最高达92.9%。近3年来,有177名学生被录取为世界前200强等大学研究生。2021届本科毕业生286人中,考研上线率、录取率均创历史新高,涌现出了全体上岸的考研宿舍、保研兄弟等,被扬子晚报、潍坊晚报、校官微等媒体广泛报道。

  

7. 毕业生的深造率和海外研究生录取率提升


⑵ 就业质量高

        每年承办专场综合类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2012年以来年终就业率达99.6%,其中近两年达100%(据省招就中心数据)。爱拼网大数据显示,毕业三年、六年、十年年薪分别是全国同专业的125%129%134%;五年后月薪在我校各专业中排第一。

466038475427645447806839950940617789 

8. 毕业生的发展潜力


⑶ 创新能力强

        定制竞赛清单,通过导师、班主任队伍来激励和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科研活动,加强双创教师“课程思政”引导教育作用,提升双创教育育德育才实效,将双创竞赛奖项纳入到学院绩效考核范畴,提升师生积极性,激发师生能动性。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奖总数稳居全国前10名。2011年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唯一特等奖,20122018201920224次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015年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2017年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4.2教学改革成果丰富

⑴ 团队

        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形成教学与科研团队,协调发展。引进国家特聘计划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等12名;教师半年以上海外经历100%55岁以下博士化率100%;省部级团队5个;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经费2000余万元。

课程

        新增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国家级视频共享课程、省部级精品、优秀课程、资源共享课程18门次,《统计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方法》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目前尚处于评审中)。

⑶ 教材

        出版《气象统计预报》《气象计算方法》等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教材等20余部;英文教材3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丛书共17部教材入选科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

9. “十三五规划教材项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丛书


4.3社会辐射作用广泛

国际影响日益彰显

        国际实验班先行先试:江苏教育厅批准的首个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课程实验班(2011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教育。

        高水平大学互访互鉴:世界前200强高校雷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大学校长率团前来交流,并给予高度评价。

        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2014年起,西苏格兰大学每年派10位留学生来我校学习。与纽卡斯尔大学、佛蒙特大学等开展本硕博联合培养。

        主办国际教育教学会议:主办国际数学教育论坛、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会议、学生国际论坛等,先后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的2400多位教育工作者参加。

        建设国际合作平台:2022年,“系统建模与数据分析”国际合作平台获批江苏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学界业界广泛认可

        我校数学类专业近十来年的毕业生在国内外科学研究、企业创新、创业等领域表现出极大发展后劲。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科学计算领域、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气象应用领域等。毕业生受到有关领域的高度评价。

        石钟慈、李大潜、郭柏灵、严家安、袁亚湘、徐宗本、汤涛、陈志明8名院士来我校指导学科专业建设,高度认可建设成效;华为、腾讯等业界科学家对我校数学创新人才培养高度肯定。

 

10. 业界对我校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


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37所兄弟院校前来调研。先后在国际数学教育论坛、全国大学数学教学研讨会、省计算数学年会等应邀做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交流报告,并应邀到多所高校作进一步交流。

主流媒体高度评价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了我校数学类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培训的做法与经验。

11.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数学人才培养的做法


12. 主流媒体报道我校数学人才培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