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向依托,构建“气象+信息”交叉融合学科体系

推动“气象+”内涵延伸。依托大气科学一流学科优势,拓展学科内涵和边界,自主设置3S集成与气象应用、气象信息技术等二级学科,推动气象学科工程化发展。

促进“信息+”特色发展。依托前沿信息技术,服务气象相关行业新型业态需求,培育交叉领域学科增长点,开展气象物联网、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向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信息学科快速发展。


(2)跨界融通,创设“重交叉+促融合”理工结合课程体系

制定融合化课程方案。以培养复合知识体系和交叉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理工结合,重视思政和人文素养融入,构建气象、信息、交叉领域三大专业课程模块,推行问题导向教学方式。

建设学科交叉课程教材。借力学科融合优势,促进知识体系交叉互渗,建设交叉融合课程群,新设《气象信息工程与技术》等交叉课程30余门,出版《气象信息处理与系统设计》《卫星气象学》等交叉领域教材20余部。


(3)项目牵引,强化“课题研究+自主探索”交叉创新实践训练

加强交叉课题参与。以行业需求国家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强交叉创新研究参与和指导,研究生参与的国家级项目、产业研发项目数翻翻式增长,学位论文选题聚焦气象信息前沿。

支持自主创新实践。主办全球AI气候预测大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设置创新实践项目,加大研究生自主创新训练支持力度。研究生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数量平均每年提高近20%。


(4)师资重塑,打造“工程化+团队化”跨学科导师队伍

推进师资“工程化”。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将职称晋升等与工程实践要求挂钩,推动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业务实践,提升导师工程创新和实践指导能力。

实施跨学科“团队化”。全面推广“PI制”团队化管理,打造跨学科、跨组织、跨国界的高水平科研团队20余个。实施导师与团队相结合指导模式,紧扣气象信息国际前沿,协同开展培养计划制定和学习指导。


(5)资源集成,共建“科教+产教”多方协同育人平台

打造科教融合高地。与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等省级以上交叉创新平台,与耶鲁大学等合作成立教育部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化平台,支撑科教融合跨学科培养。

建设产教融合平台。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等共建共融,建设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气象谷及20多个新型研发机构,支撑需求导向的交叉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