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人才贡献:气象系统内近半数信息类研究生为我校毕业生,海洋、农林、交通、民航等行业从事气象相关岗位的研究生中超过40%为我校毕业生。涌现出舰载雷达领军人物邢文革,文昌发射站长五B航天工程领域专家杨立业,参与神州飞船、登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气象保障工作的樊晶,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大气科学领域攀登奖获得者王俊,中国商飞“气象保障业务标兵”周琦浩,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黄垭飞等优秀毕业生。
学科竞赛:年均获国家级和国际级学科竞赛奖80余项。近3年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7项,稳居全国前三;“AI Earth”人工智能全球创新挑战赛季军等重要国际奖9项。王超以首位非日本作者身份获日本气象学会JMSJ Award奖;李泽晖获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全国仅10人)。
创新成果:近5年研究生在Nature、PNAS、Science Advances等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发表交叉领域研究论文210篇,获省优秀硕士论文28篇;参与自主研制新一代物联网自动气象站进入气象业务系统应用。赵磊在《Nature》主刊以第一作者发表气象交叉领域的亮点文章,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USA TODAY》等给予高度关注。
2. 学科平台极大拓展
学科建设:联合中国气象局推动增设首个理学门类专业学位类别“气象”,并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最新学科专业目录(代码0751,含硕士、博士层次);全国首创设置“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气象信息技术”等6个二级学科服务气象工程;新增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博士点以及人工智能等自设交叉学科博士点。
培养平台:获批教育部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首批三家之一)、省部共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首批)、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海洋光电探测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以上交叉创新研究平台;建成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气象谷等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3. 辐射示范影响广泛
教研成果:获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等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3项;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江苏高教》《研究生教育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10余篇,就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路径等进行了理论总结。
交流评价:英国雷丁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外10余兄弟高校,就学科交叉办学经验交流来校调研。因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在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连续两年获评A等次。牵头成立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与耶鲁大学的科研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得到《Nature》评介。
媒体宣传:气象与信息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成效广受认可,新华日报报道我校承办的全球首个“气象+人工智能”主题大赛AI气候预测大赛及相关自主研发成果;江苏卫视报道我校“遥感、AI技术助力海洋气象监测”等学科交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