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科支撑路径创新:坚持服务行业需求,打破学科组织壁垒,促进深度交叉融合
针对单一学科难以支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坚持服务气象行业和特色发展理念,依托大气科学一流学科优势,创新“气象+”“信息+”学科建设路径,协同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信息工科推进交叉创新,拓展大气科学学科内涵和边界,带动信息工科特色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制度化,围绕交叉领域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打造跨学科研究团队,促进大气科学与信息工科的有机整合和相互支撑。基于交叉融合学科架构,变学科隔离为学科整合,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学科生态,实现理工结合有效支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
2. 跨学科培养方式创新:聚焦关键育人环节,强化跨界融合培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围绕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等关键环节,将学科建设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培养优势。建设交叉融合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强化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学习,实施跨学科导师小组协作指导以及参与质量评价,加强与国内外名校的联合培养;将项目实践作为交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支撑,基于学科交叉背景,搭建了涵盖创新氛围建设、创新课题支持、创新竞赛组织的科研实践育人架构。
3. 资源汇聚机制创新:依托省部共建体制,加强多方协同育人,拓展交叉融合育人资源
依托国家气象局、海洋局等部委共建体制,扩大开放办学格局,构建“行业、校企、校所、校地、国际”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共建机制,推动与行业产业、科研院所、国际机构的全面合作,共同打造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合作项目等,集聚学科交叉育人资源。全面协同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以及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打造院士领衔、专兼结合的跨学科团队化导师队伍;拓展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无锡、南通等地方及相关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共建中国气象谷、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汇聚研发项目、产业导师等产教融合资源,支撑研究生交叉创新实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