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践行“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宗旨,秉承“培根铸魂、志趣导向、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拔尖学生培养理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一流学科引领,行业使命担当”为主线,遵循拔尖人才成长规律,从“学科赋能、模式创新、培根铸魂、知识重构、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拔尖学生培养的南信大探索。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体系示意图


1.学科赋能,以体制创新集聚优质育人资源

构建 “一体两翼学科生态体系,以大气科学一流学科群为主体,以环境生态和信息工科学科群为两翼,形成学科方向最全的大气类专业体系,推进与信息、环境、海洋、水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带动全校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形成“气象+”学科品牌,筑牢拔尖学生成长的学科根基,集聚成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科研反哺培养拔尖学生。

“一体两翼”学科生态体系

打造名师教学团队,由院士、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以及美法加等国10位海外院士共同组成层次高、规模全国第一、实力最强的师资团队,拔尖学生学业和一对一开展科研指导。

建设高端科教平台,创新与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及江苏省人民政府等多方共建机制,建成大气科学全国首个基础科学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哈佛-南信大空气质量中心等高端平台,面向拔尖学生全员开放,加强科研和实践训练。

共建共享全球教学资源,牵头成立国际气象教育联盟,深度参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数字校园建设,制定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国际标准,建成全英文课程20门,聘请外籍教师15名组建教学团队。

2.顶层设计,以“多元进阶”方案促进自主成长

打造培养特区,学校召开专题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设立长望学院,创设“多元进阶”培养方案,开展行业高校一流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改革实践。

开展多元选拔,在全国建立拔尖生源基地,通过独立招生、综合评价、国科大联招等多种方式,遴选80名提前进入拔尖班;从新生中通过“一面四审(综合面试,审视学习能力、学术潜力、心智能力、心理体能)”奇才举荐,补充选拔20名拔尖学生;第一二四学期末弹性评价,20%学生动态进出。

实施进阶培养,以“思政-知识-能力”进阶为主线,夯实综合素质,拓展知识结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拔尖学生卓越发展。

促进个性成长,导师指导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自主选修课程48学分(占32%),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配备专属学习和生活空间,营造基于志趣引领的自主成长书院氛围。


3.培根铸魂,以“思政-志趣”叠加涵养使命担当

课程思政引领使命担当。将“准确、及时、创新、奉献”气象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校长、院士牵头开设《气象教育史话》《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气象特色思政课6门,强化学生行业使命,培养学生国际担当。建设专业课程思政“金课”,教育部特聘教授牵头开设《数值天气预报》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培植学生专业理想。打造思政实践品牌,实现气象思政元素深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凸显“气象文化育人”特色,涵养学子立足行业报效国家的信念。

通识涵养提升综合素质。坚持学问探究和人格养成相结合书院制培养,精选校内外师资与引进优质课程相结合,打造模块化通识课程,开设《哲学导论》等6门人文类、《逻辑与思维》等4门思维类、《红色经典与信仰》等3门修养类通识课,树立家国天下志向。

名师导学激发学术志趣。院士领衔开设《地球科学概论》《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等专业导学课3门,以高起点的学术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常态化举办“前沿+跨学科”学术活动,每月邀请国内院士、国际名师等开展科学家高端论坛,每周举办“师友会”,以高密度的思想碰撞培植学生的探究精神。

营造氛围促进个性成长。创设集人文关怀、学习探索、实践创新一体化“兴趣引领式”学习社区,强化对学生“熏、浸、泡”式的影响。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自由、自主、个性成长。

4.知识重构,以“气象+”融合课程筑牢专业根基

发展“全球气候系统”理论,拓宽大气科学知识边界,深化与新兴信息学科交叉融合,引入重大项目成果案例,优化重构课程体系。

夯实学科基础课。遵循大气学科知识增长规律,重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优化学科基础课,由杰青、特聘教授等开设《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大气热力学》等,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

优化专业核心课。紧扣专业核心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点梳理、重组、合并、增删,推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优化天气学原理、天气学分析等相关课程知识,开设《天气动力学》;整合现代气候学、气候数值模拟等相关知识,设置《气候动力学》。

开设交叉融合课。紧跟大气科学与环境及信息等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引入行业和学科交叉知识,开设《气象大数据与实践》《气象信息技术》《大气污染与环境》等交叉课程。

丰富前沿拓展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将重点研发项目等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升教学知识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开设《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气象资料同化》《边界层气象学》等课程,丰富学生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以上课程体系重构,建成10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编写国家级教材9部,全英文教材8部,重构了适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体系化“气象+”一流课程体系。



5.强化实践,以分阶递进训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团队指导,实施分阶递进式科研训练,组建由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特聘教授领衔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团队,全程参与学生的科研指导与训练。

产教融合,推动学校与中国气象局深度合作,实施“生源地实习计划”,确保大一学生100%及早走进国家省级气象台,聘请国家首席预报员指导业务创新。

科教融合,大二大三学生100%及早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大四自选课题开展创新探索,形成 “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国际融合设立海外研修基金,资助学生100%及早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接触国际科技前沿,实现学分互认依托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邀请10位海外院士、12位非华裔学者加盟参与拔尖学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