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赋能,以体制创新集聚优质育人资源
构建“一体两翼”学科体系,以大气学科为主体、环境和信息为两翼,形成学科方向最全的专业体系,筑牢拔尖学生成长学科根基。打造名师团队,汇聚40余位院士、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0位海外院士。建设高端科教平台,建成大气科学全国首个基础科学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平台,组建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共建全球教学资源,牵头国际气象教育联盟,深度参与WMO全球数字校园建设,制定人才培养国际标准,聘请15名外籍教师同堂授课,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全覆盖。
(2)顶层设计,以“多元进阶”方案促进自主成长
打造特区,设立长望学院,创设“多元进阶”培养方案。多元选拔,建立拔尖生源基地,独立招生、综合评价、国科大联招等遴选80名,新生举荐选拔20名;第一二四学期末弹性评价,20%学生动态进出。进阶培养,以“思政-知识-能力”三重进阶为主线,促进卓越发展。个性成长,指导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自主选修课48学分(占比32%),配备专属生活学习空间,营造自主成长的书院氛围。
(3)培根铸魂,以“思政-志趣”叠加涵养使命担当
课程思政引领,气象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开设《气象教育史话》等特色思政课6门,建成《数值天气预报》省思政示范课,凸显“气象文化育人”特色,涵养行业报国信念。通识涵养,开设《哲学导论》等6门人文类、《逻辑与思维》等4门思维类、《红色经典与信仰》等3门素养类通识课,树立家国天下志向。名师导学,院士领衔《地球科学概论》等导学课3门,举办“前沿+跨学科”高端论坛,激发学术志趣和探究精神。
(4)知识重构,以“气象+”融合课程筑牢专业根基
发展“全球气候系统”理论,拓宽大气科学知识边界,深化与新兴信息学科交叉融合,引入重大项目成果案例,优化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地球物理流体力学》等学科基础课、《天气动力学》《气候动力学》等专业核心课、《气象大数据与实践》等交叉融合课、《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等前沿拓展课。建成10门国家一流课程,编写国家级教材9部,英文教材8部。
(5)强化实践,以分阶递进训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校内外名师专家混合团队指导科研训练。产教融合,大一100%进国家级气象台站,聘请首席预报员指导业务创新。科教融合,大二大三100%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大四自选课题开展创新探索。国际融合,设立海外研修基金,资助学生赴哈佛等名校,探寻世界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