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1+N”协同育人体系,突出理想信念的主导地位,调动行业资源,服务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了运用行业特色资源将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落地生根的改革初衷,发挥了培根铸魂的效果,走出了一条行业高校大思政课的成功之路。
(1)融合多方资源,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深刻性与行业特色资源鲜活性有机结合
发掘整合资源:发掘气象文明史、行业发展史、国际气候治理等行业资源,整合南京工运纪念馆、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等地方资源、校史等校本资源,构建鲜活的理想信念教学资源库。
提炼教学主题:萃取气象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精心凝练100多个教学主题,分模块嵌入教学内容,编纂《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案例精编》等20部辅助教材。
融入教学过程: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0余支,把500多个理想信念时事话题融入50余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40余门辅助课程,形成理论深刻性与行业鲜活性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2)优化教育主体多元协同机制,提升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汇聚多元主体:围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把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含导师)、辅导员、行业精英(含首席预报员、国家劳模)等组建成树状耦合师资团队。
实现功能互补: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理论认知上、导师和辅导员在情感认同上、行业精英在理想追求上的育人功能优势,实现专业教育、行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同向同行。
构建保障机制:建立全员覆盖、信息常态沟通、学习生活辅导三项机制,实行人员双聘制、薪酬激励制等政策,为多元教育主体高效协同提供有力保障。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来
倡设师生“三同”:构建“师生铸魂共同体”,实现了师生同学、同研、同悟,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学术研究、德育工作全过程。
实施品牌引领:打造“信大研道”“信大铸魂工程”“一院一品”等教育品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说服力和亲和力。
促进主动融入:建立学生关切问题数据库,探索“四环节问题链式”教学方法,设置思想理论热点研究项目,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探究式教学,增强针对性和引导力。
(4)拓展教学时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有机融合
场景课堂:把“课堂”搬进校史馆、气象博物馆、“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在场景感化中激发共鸣。
网络课堂:融合信息技术,搭建“每月学习清单”“马院星火”“木木姐”等网络平台,用红色基因浸润网络空间,塑造时效性和传播力。
科创课堂:开设立德名家讲堂,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在学术夏令营中嵌入党建模块、双创竞赛中组建临时党团支部,提升先进性和渗透力。
行走课堂:组织研究生赴南极、青藏高原科考,参与航天气象保障;远赴高山海岛、基层台站,在岗位锤炼中感悟理想信念。